English

作家到大学里兼职为哪般

2001-02-18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天津大学“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”日前成立,著名作家冯骥才成为该院的院长,并担任该校诸多学科的兼职教授。此消息一出,便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。笔者近日对其进行了电话采访。

冯骥才说,目前的理工大学,或说整个知识界,人文上的想像力在弱化。目前的教育,由于重理轻文,缺乏开阔的文化视野,人们的人文气质大多被务实的东西掩埋了。作家们到大学去,象征着由社会责任感向文化责任感的过渡。70年代,我们有“伤痕文学”,后来又有了“知青文学”、“改革文学”等。那时的作家,是充满社会责任感的。但是到了今天,仅仅有社会责任感是不够的。应当肩负起文化的责任感。中国的大学文科教授,是很少吸收作家的。五四时期,鲁迅那一代人,可以身兼数职,既是学者又是作家。然而目前的教学体制,作家与学者呈分裂的状态。作家很少有学问,教授们又很少从事创作。于是各自东西,互不往来。近几年来,此种现象才略有改变。王蒙是南京大学兼职教授,贾平凹在西北大学带研究生。作家们到大学去,对目前的人文教育是个冲击。社会上的能人很多,倘集中于学校里,彼此竞争,当会引发学术争鸣,有百利而无一害。梁漱溟、沈从文都未上过大学,但他们在高校带出的弟子,不是很多么?有谁不承认梁漱溟、沈从文的学术魅力呢?像王蒙的文学理论,要远远高于大学的许多文艺学教授;贾平凹的散文观,就可以纠正高校讲义中的平庸与偏见。这些人到大学去,是人文教育的亮点,其意义自然不可小视。

(《北京日报》2001.2.11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